我们在分析所有事物的时候,不妨分析事物的本质,根据自己经验和实践总结出内在规律,这是我一直使用的方法,真实有效,包括这期的米勒定律的分析。
米勒定律:在组织信息时不要包含超过9个项目,最好是5个以内。
另一个认知现象与Miller定律相关,被称为首因和近因效应。这些术语分别用来描述我们如何记住一个列表的开头和结尾,而不是中间的一个。例如,如果我给你看一个单词列表,你更可能记住列表开头和结尾的单词。这也被称为序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一个人在回忆时倾向于回忆起列表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项目,而最不容易回忆起中间的项目。这个理论由Hermann Ebbinghaus通过一系列对自己认知行为的研究后发现的。当开始回忆一个列表中有哪些项目时,要记得一个列表中的任何项目(自由回忆),人们往往会回忆列表的开始和末尾,因为这些最容易想起来的(近因效应)
这是在百科上找到的关于米勒定律的定义与分析,其实我觉得这个定律丧失于刻板,至少我是见过在中央台的《最强大脑》节目里,一位来自揭阳的大三在读生在世界记忆公开赛中崭露头角,一幅完全打乱的扑克牌,他仅用了27秒就完全记住了所有的顺序,而且,结果完全正确,让人瞠目结舌
这就是那个大神
如果你对他的记忆力没有概念量化,那么,我们可以把它具象化,大概就是:
5分钟记忆360个随机数字
27秒记忆一副顺序打乱的扑克牌
一小时记忆17副顺序打乱的扑克牌
半小时记忆1100个随机数字
一小时记忆1700个随机数字
半小时记忆二进制数字2916个
15分钟记忆抽象图形370个
15分钟记忆词语110个
5分钟记住44条历史事件
5分钟记住30个人的名字
......
那么,我们得出结论,记忆力是可以后期训练的。
反观米勒定律,我们得出结论,这是适应大多数人的记忆规则,并没有绝对的普适性,所以我一直反对在UX设计里利用数字,刻板的运用米勒定律,因为放大到心理学的范畴,任何数字的衡量用户行为和体验都是很可笑的。
那么反观米勒定律,我们应该如何运动。
2个点:
- 大量的竞品的定量分析
- 尽可能做到满足产品的需求前提下,做到信息架构的极简
在信息爆炸,用户高频短暂的操作手机和其他设备,一个app用户可能在0.5秒内就会判断出这个app我喜欢不喜欢,好用不好用,这种使用场景里,我们就要对信息架构有所取舍,尽量高效,不违反用户使用习惯的情况下做出取舍。
定量分析的出发点则在于我们是不是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让用户产生依赖感和亲切感,我们对竞品做出定量分析的时候,总结出大部分用户面广的市面产品的信息架构方案,做推导与产品分析,最终就可以很快的得到结论。
这就是我对米勒定律的理解,欢迎指正,如果您的想法对我产生正向影响,我这里有薄礼相送,谢谢!